这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,但却是远近闻名的戏曲之村。这个仅有百来户村民的小山村,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各种乐器,家庭成员也多半是乐手或演员。农忙时,大家就是普通农民;闲暇时,或拿起乐器,或穿起戏服,农民摇身一变,成了戏曲爱好者。要是在傍晚,悠扬的笛声,哀怨的二胡声,婉转的歌声一定飘荡在这个小小山村的上空,这就是冈面上田村蔡屋。
据蔡氏族谱记载,上田蔡屋始建于宋朝隆兴年间,其祖先为宋仁宗时的端明殿大学士、大书法家蔡襄。明朝万历二年,蔡氏前修族谱序言里记载:襄公初居闽仙游,后迁莆田,年十八登宋天顺八年进士第官至端明殿大学士,有子三曰匀曰旬曰旻,匀徒居常州,其后荣即以弟子员游远抵瑞金麻地卜居。这个居住着大学士后裔的小山村,缘何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演变为远近闻名的戏曲之村呢?要回答这个问题,还得从蔡屋的一个传说开始。据传,在村里水口外,有一山酷似乌纱帽,只是“纱帽落在村外边,蔡屋之人多无缘,若要圆得乌纱梦,戏台做官万万年”。不管后来是否“做官万万年”,事实是,蔡屋后来的确成了有名的戏曲村。
到了清朝年间,蔡屋的戏曲发展到鼎盛,并有了3个戏曲班,即楚剧戏班(俗称“大戏”)、木偶戏班、半班戏班(采茶戏)。这三个戏班中,尤以楚剧戏班为甚,戏出省演到湖南,主演蔡马冲霄的戏曲曾经轰动赣湘两省,当时还有句俗语“饿不死的邹元,打不死的马冲霄”,说的就是他的戏演得好,在南昌演出时,省抚台一次还“打彩”赏钱50块大洋。木偶戏班主蔡盛山,则以一下能提起三个木偶演出被业界称为奇人,号称“盖三县”(瑞金、宁都、石城)提手。半班戏班主蔡石秀子,则以精湛的演技、洪亮的声音,号称“盖三县”声口。
一个小小的山村,却有三个戏曲班,在当时,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。在戏曲班的影响带动下,蔡屋家家有戏子,户户有乐手,弹琴唱曲之风在村里兴盛起来,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戏曲之村。一位村民说:“以前我们这有句话,说是‘上田蔡屋弹琴唱曲,九堡罗屋吃鱼吃肉’。”蔡屋人对戏曲的痴迷程度,可见一斑。不过,这种痴迷,也让别人讥讽他们“好吃懒做,演戏入魔,没吃没穿,难讨老婆”。但蔡屋人则对这种讥讽一笑而过,“吃穿奈我何,只要戏开锣,哪嗬咦嗬嗨,照样讨老婆”。
几百年来,蔡屋人本着对戏曲的喜爱,让戏曲这朵奇葩在乡村绽放的异常灿烂。然而,让人感叹的是,近年来,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电视的普及,戏曲在乡间的发展之路受影响。“现在家家户户都可以在家看电视,有谁还愿意看这些传统的戏曲啊!加上村里的绝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打工,就算有年轻人,他们也不大愿意学唱戏,现在村里可以唱戏的人越来越少了。”一位蔡屋的老艺人无奈地告诉记者。曾经“家家有戏子,户户有乐手”也渐渐变成了往事,那段鼎盛的历史,也成了令人追忆的辉煌。
不过,让这位老艺人欣慰的是,现在组建的蔡屋农民剧团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干部的大力支持。据介绍,近几十年来,有30多名乡村干部参与过剧团演出,目前在任的上田村委4名干部中,就有3人是剧团演员,其中一名还是村支部书记。
据蔡氏族谱记载,上田蔡屋始建于宋朝隆兴年间,其祖先为宋仁宗时的端明殿大学士、大书法家蔡襄。明朝万历二年,蔡氏前修族谱序言里记载:襄公初居闽仙游,后迁莆田,年十八登宋天顺八年进士第官至端明殿大学士,有子三曰匀曰旬曰旻,匀徒居常州,其后荣即以弟子员游远抵瑞金麻地卜居。这个居住着大学士后裔的小山村,缘何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演变为远近闻名的戏曲之村呢?要回答这个问题,还得从蔡屋的一个传说开始。据传,在村里水口外,有一山酷似乌纱帽,只是“纱帽落在村外边,蔡屋之人多无缘,若要圆得乌纱梦,戏台做官万万年”。不管后来是否“做官万万年”,事实是,蔡屋后来的确成了有名的戏曲村。
到了清朝年间,蔡屋的戏曲发展到鼎盛,并有了3个戏曲班,即楚剧戏班(俗称“大戏”)、木偶戏班、半班戏班(采茶戏)。这三个戏班中,尤以楚剧戏班为甚,戏出省演到湖南,主演蔡马冲霄的戏曲曾经轰动赣湘两省,当时还有句俗语“饿不死的邹元,打不死的马冲霄”,说的就是他的戏演得好,在南昌演出时,省抚台一次还“打彩”赏钱50块大洋。木偶戏班主蔡盛山,则以一下能提起三个木偶演出被业界称为奇人,号称“盖三县”(瑞金、宁都、石城)提手。半班戏班主蔡石秀子,则以精湛的演技、洪亮的声音,号称“盖三县”声口。
一个小小的山村,却有三个戏曲班,在当时,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。在戏曲班的影响带动下,蔡屋家家有戏子,户户有乐手,弹琴唱曲之风在村里兴盛起来,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戏曲之村。一位村民说:“以前我们这有句话,说是‘上田蔡屋弹琴唱曲,九堡罗屋吃鱼吃肉’。”蔡屋人对戏曲的痴迷程度,可见一斑。不过,这种痴迷,也让别人讥讽他们“好吃懒做,演戏入魔,没吃没穿,难讨老婆”。但蔡屋人则对这种讥讽一笑而过,“吃穿奈我何,只要戏开锣,哪嗬咦嗬嗨,照样讨老婆”。
几百年来,蔡屋人本着对戏曲的喜爱,让戏曲这朵奇葩在乡村绽放的异常灿烂。然而,让人感叹的是,近年来,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电视的普及,戏曲在乡间的发展之路受影响。“现在家家户户都可以在家看电视,有谁还愿意看这些传统的戏曲啊!加上村里的绝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打工,就算有年轻人,他们也不大愿意学唱戏,现在村里可以唱戏的人越来越少了。”一位蔡屋的老艺人无奈地告诉记者。曾经“家家有戏子,户户有乐手”也渐渐变成了往事,那段鼎盛的历史,也成了令人追忆的辉煌。
不过,让这位老艺人欣慰的是,现在组建的蔡屋农民剧团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干部的大力支持。据介绍,近几十年来,有30多名乡村干部参与过剧团演出,目前在任的上田村委4名干部中,就有3人是剧团演员,其中一名还是村支部书记。
新闻网新闻热线:0797-2557296